前言
這篇文章整理了我近期在思考「如何在數位花園(Digital Garden)中,同時呈現個人興趣創作與專業形象(如產品設計、軟體開發)的過程」時的一些想法與對話內容。
透過以下脈絡,可看到我對雙語筆記、作品集(Portfolio)、多平台散佈,以及內容創作角度的思考,也包含接下來可能採取的行動方向。
一、緣起與背景
-
母語 vs. 英文的筆記抉擇
- 我平時接觸的資訊有中文、英文兩種,大部分學習素材是英語(技術文件、部落格、影片),但我思考與寫作最自然的語言仍是繁體中文。
- 在建立個人知識管理(PKM)或數位花園時,想要兼顧「我的思考流暢度」以及「國際資訊連結」,因此規劃使用 母語 + alias(英文別名) 或雙語筆記的方式來進行。
-
想結合多元興趣與專業需求
- 我對「技術、旅遊、出國工作」等話題都有研究或紀錄的習慣;同時也希望求職或接案時能展示「產品設計/開發實力」。
- 過去在 Portfolio 網站只放作品案例,卻沒有分享太多「我怎麼思考、怎麼執行」的過程。現在想把「深度過程與個人興趣」放到數位花園,並和 Portfolio、其他社群平台互相連結。
二、雙語筆記的整理策略
-
母語撰寫、英文 Alias 輔助
- 在 Obsidian 或其他筆記中,標題依舊用繁體中文書寫,讓我閱讀、回顧都感到直覺。
- 在 YAML 或內文加上
aliases: ["英文標題"]
,或在標題旁加註[英文別名]
。 - 例如:
--- title: 注意力管理 aliases: [attention-management] ---
- 這樣能同時支援英文搜尋,也方便我未來和國際資源對接。
-
混合發布的可能
- 針對技術或國外資源密集的筆記,可能直接用英文撰寫,減少後續翻譯流程。
- 反之,個人反思、經驗型內容主要用母語撰寫,更能保留細膩度。
- 若要發佈更正式的「教學文」或「部落格文章」,再考慮做「中英雙版」或簡要翻譯。
延伸閱讀
- 中英混合筆記的工作流程 ← 範例連結
- 使用 Obsidian 建立雙語搜索與連結技巧 ← 範例連結
三、作品集(Portfolio)與數位花園之間的橋樑
-
Portfolio:專業「精華展示」
- 在現有的 Portfolio 網站上,我依舊會呈現最精選的專案成果、可視化截圖、案主回饋等,確保雇主/客戶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我的實力。
- 考慮在每個專案頁面中,增加一個**「想看更深入的過程?→ [連結到數位花園筆記]」**的按鈕。
-
Digital Garden:持續更新的「思考過程」
- 比較詳實地記錄設計思路、技術嘗試、踩過的坑或學到的教訓。
- 讀者若有興趣探究更深,就可點擊連結進入我的花園。
- 我會利用 MOC(Map of Content) 或索引筆記,將特定專案或技術文章聚合,方便瀏覽和維護。
延伸閱讀
- 如何將 Digital Garden 與 Portfolio 結合 ← 範例連結
- 我在專案中學到的 5 個教訓 ← 範例連結
四、多平台散佈:FB、LinkedIn、Medium、Substack?
-
集中管理 + 分發
- 核心:在我的 Digital Garden 完整沉澱、保留知識;
- 社群曝光:依照文章性質,於 FB、LinkedIn、Medium、Substack 等平台發布「重點摘要或改寫版」,並附連結回到花園原文。
- 這樣可避免一稿多貼、也能提升 SEO 與讀者導流。
-
平台特性快速備註
- FB:可與熟人互動,但文章沉得快。
- LinkedIn:適合專業形象與商業交流。
- Medium / Substack:適合長文、深入主題,亦可募集訂閱、跨國社群。
- Newsletter:若想直達核心讀者,可發電子報做週/月更新簡報,附上花園新文章連結。
延伸閱讀
- 選擇適合自己社群平台的思考點 ← 範例連結
- 如何避免「一稿多貼」問題 ← 範例連結
五、內容創作角度:自我 VS 讀者
-
先寫給自己,後調整給讀者
- 我的第一步驟是「私人的筆記收斂」,將資訊、想法紀錄在 Obsidian。
- 若覺得對外公開有價值,就會做二次整理:
- 加上簡介、背景脈絡、閱讀建議
- 補充相應的圖表或案例
- 標明尚未實踐的部分或 WIP(Work in Progress)
-
尚未實踐的內容:怎麼標示?
- 若只是計畫中或查到的資訊,會在文章中註明「尚未驗證」或「參考來源」。
- 後續一旦實踐,會更新同篇文章或另開新文章,並在前文做連結指向。
延伸閱讀
- 我的筆記撰寫流程:從靈感到公開文章 ← 範例連結
- 如何記錄與標註未實踐構想 ← 範例連結
六、出國工作研究:多連結、多角度的筆記示例
-
範例:出國工作 MOC
- 建立一份「出國工作總覽(MOC)」:
- 簽證與法規
- 文化適應
- 職場生態
- 個人心境調整
- 在每個面向下,再連結到對應的詳細筆記。例如:
- 建立一份「出國工作總覽(MOC)」:
-
外部連結管理
- 每篇筆記中可能會引用許多他人網站或文章,我通常在文中簡短介紹連結用途:
- 「這篇介紹 XX 國家工作簽證審核的最新流程」
- 「這位部落客分享了在 XX 產業工作的真實心得」
- 並在文末集中列出「參考來源」清單,方便日後檢查更新。
- 每篇筆記中可能會引用許多他人網站或文章,我通常在文中簡短介紹連結用途:
延伸閱讀
- 出國工作 MOC ← 範例連結
- 海外工作踩過的坑與個人反思 ← 範例連結
七、下一步行動計畫
-
將上述架構落地到我的數位花園
- 開始整理已有的筆記,將其歸納為「興趣主題」、「專業主題」,並在 Portfolio 與花園間做好互相連結。
- 對於雙語需求明顯的主題,先嘗試母語+英文 alias 的做法,觀察使用體驗。
-
適度對外分享(社群 + Newsletter)
- 實際在 FB/LinkedIn 發布部分文章摘要,附上「閱讀全文 → [我的數位花園連結]」,測試讀者反應。
- 考慮在 Substack 進行月度更新,分享「我近期在花園更新了什麼主題、實踐了哪些方法」。
-
定期回顧與調整
- 每隔一段時間檢視連結是否失效、標籤與 MOC 結構是否仍符合需求。
- 若對新技能或領域感興趣,也能在花園開新篇,並考慮要不要連結到 Portfolio。
待探索
- 如何使用 AI 協助改寫或潤稿 ← 範例連結
- 定期檢查連結與內容更新的方法 ← 範例連結
八、結語
透過上述脈絡,我希望同時保有**「自我反思、知識沉澱」的空間,也能為可能的讀者或雇主提供易於理解的「專業形象」**。
- 數位花園:我的「知識中心」,可動態更新、整合各主題筆記。
- Portfolio:我的「精華展示」,讓專案成果一目瞭然。
- 外部平台:選擇性「散佈與互動」,為我的花園持續帶來回饋與靈感。
期待後續落實這些策略並在此基礎上持續迭代。若你也有相同困惑或建議,歡迎與我交流,我也會把回饋整合到數位花園中,持續豐富整個知識版圖!
聯絡方式/留言連結:(可放置你的社群或聯絡方式)
版權與聲明:文中提到之外部連結僅供參考,如有失效或需刪除請聯繫我。內容基於我的經驗與對話討論所整理,並非權威指引,請讀者酌情採用。